中国語版
试图在流沙上建造永恒城堡:看穿“我”的无常,触碰真正的自由
“试图在流沙上建造永恒城堡,是人类最深的执念,也是最痛的幻灭。”
—— 看透“我”的无常,并非走向虚无,而是抵达真正自由的起点。
一、无常的铁律:万物皆流,无一例外
我们穷尽一生追逐着“我”的壮大——更多财富、更响名声、更稳固的关系、更可预期的未来。
以为抓住了这些,就能抓住幸福与永恒满足的“自我”。
殊不知,我们奋力攥住的,连同那个奋力攥取的“我”本身,都如指间流沙、空中浮云,时刻处于生灭变化之中。
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则早已揭示:一切有形有相、因缘聚合之物,终将消散。
•物理学称之为熵增
•佛家讲成住坏空
•民间智慧说:“花无百日红,人无千日好”
抬头看看窗外吧——春花秋谢,山石风化;手机几年后变成电子垃圾;曾经风靡的诺基亚早已淡出舞台。
这就是熵增定律在我们身边的演绎:所有依赖条件组合而成的事物,都逃不过“成住坏空”的宿命。
我们的人生体验,何尝不是如此?
小林的故事:收藏与觉醒
小林是个“收藏控”,痴迷限量球鞋。
他省吃俭用、熬夜排队,只为抢到一双“圣物”。每次入手,他都感觉自己到达了人生巅峰,仿佛握住了某种永恒的身份标签。
直到一次搬家,十几双珍藏被泡水毁损。
他崩溃了——那个“懂鞋、有价值的我”仿佛也随之坍塌。
然而在痛苦中,他开始觉察:
那份狂喜与失落,都系于一堆会磨损、会过时的“形相”之上。
他没有放弃收藏,却不再将自我价值绑在鞋子上。
他学会了欣赏过程,也学会了坦然接受失去。
执念一松,他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盈。
二、念头像云,“我”亦如戏
闭上眼,试着什么都不想——也许不到5秒,你就被念头带走。
念头像不受控的野马,一个接一个冲进心头:开心、烦恼、焦虑、平静… 情绪如天气,说变就变。
这些念头和情绪,哪一个是“我”?
它们来了又走,没有一个能永恒驻留。
•财富与名声:王朝终有灭日,名人终归寂寥,财富因市场波动而瞬间缩水。
•关系与情感:再亲密的关系,也会随时间更迭而淡去;爱恨悲喜,皆为流动状态。
•身体与感知:细胞更新,容颜衰老;美景会谢,音乐会止,味道会淡。
你不是那些念头的集合,你是那个“看屏幕”的人。
念头像弹幕划过屏幕,而觉知才是屏幕之外的观看者。
练习:念头观察员
每天5分钟,安静坐着,只是观察念头的升起与消散——不评判,不跟随。
你会发现,“我”的戏剧性逐渐减弱,焦虑也随之淡去。
三、在“形相”中求永恒,注定徒劳
我们总渴望一个“终极答案”——一个能永远满足自己的状态或成就。
但请冷静看看:
•财富会散
•名望会衰
•关系会淡
•容颜会老
•健康会变
•巅峰会去
看电影时,我们会被剧情吸引,但当意识到自己在影院里、眼前只是光影时,代入感就减弱了。
同样,觉察“我”的念头和故事,就像在看一部关于“我”的电影——你能从痛苦中抽离出一部分自己。
系统思考视角
“我”由身体、思想、记忆、角色等动态元素组成,却妄想获得永恒满足——这是结构与目标的不匹配,也是痛苦的根源。
心理学的享乐跑步机理论揭示:成就带来的快乐会迅速消退,人们不得不不断追逐下一个目标,这正是徒劳的循环。
“永恒不在沙堡的坚固里,而在观海者了知潮汐律动的心中。”
四、觉察即解脱
既然一切(包括“我”的观念)都靠不住,人生岂不绝望?
恰恰相反——当你不再拼命抓取注定会变的事物来定义自己,自由才真正开始。
•看清“我”的运作机制:它像个永不满足的导演,不断加戏制造痛苦。
•觉察的力量:就像在黑暗中误把绳子当作蛇,开灯看到真相的那一刻,恐惧自然消散。
•生活的转变:少了一份强求,多了一份从容;少了恐惧,多了一份慈悲。
老子说: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
归途
别再向无常的风车宣战,也别再向流沙索要承诺。
人生的答案,不在“我”精心筑起的堡垒中,而在一次次静静旁观念头野马、一次次脱下身份戏服的时刻。
“竹影扫阶尘不动,月穿潭底水无痕。”
任外境如何变幻,内在的觉知之光,可以如如不动。
当“我”的喧嚣渐渐退去,你听到的,是生命本身宁静而永恒的潮声。
看穿,即自由;觉察,即归途。


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