帰納 vs 演繹:思考の二つの力のせめぎ合いと融合

静けさと智慧の習慣
論理思考の二つの道「帰納と演繹」を対比的に描いたイラスト

中国語版

归纳 vs 演绎:两种思考方式的较量与融合

「我们并不是被事实本身束缚,而是被我们解释事实的方式束缚」——尼采

咖啡馆里的对话

东京神保町的一家安静咖啡馆。
大学生 佐藤健太和学习心理学的前辈中村彩香 正一边喝咖啡,一边展开热烈的讨论。

健太:“上次在研讨课上提到那个例子——‘天鹅都是白的’,可一旦看到一只黑天鹅,这个结论就全崩了啊。所以归纳其实并不完美吧?”

彩香:“但演绎也一样,如果前提错了,再漂亮的推理也没意义啊。我们的大脑其实一直都在用‘有限的信息’来做判断。”

他们的对话,正好映射出归纳(induction)与演绎(deduction) 的较量。

归纳的陷阱:经验制造的幻觉

彩香举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——赌徒谬误。

在赌场里,人们连续看到硬币正面出现 5 次,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“下一次一定是反面”。
但事实是,每一次掷硬币的概率始终都是 50%:50%。过去的结果不会改变未来,但人类总喜欢从有限的经验里“硬凑模式”。

健太笑着说:
“哈哈,原来我以前在打柏青哥的时候,总觉得‘该轮到我中了’……其实那只是错觉啊。”

这就是归纳的风险:它帮助我们总结经验,但也容易让我们掉进 “错误的模式识别”。

演绎的陷阱:前提一旦错了,全盘皆输

彩香又举了另一个例子。

心理学实验里,研究者会给出这样的逻辑题:
•前提1:所有A都是B
•前提2:C是A
•结论:C是B

逻辑推理没问题。可是一旦前提1错了呢?再严密的演绎也会走向错误的结论。

也就是说,演绎推理虽然“在正确规则之下”无比强大,但如果缺乏对前提的怀疑精神,就会变得脆弱。

另一种心理陷阱:确认偏差

彩香又展示了著名的确认偏差实验——心理学家瓦森的“选择卡片实验”。

桌上放着 4 张卡片:
正面写的是数字,背面写的是字母。
规则是:“如果正面是偶数,背面一定是元音字母。”
那么,要验证这个规则,你会翻哪几张卡片?

大多数人会选择“偶数卡”和“元音卡”。
但真正应该翻的,是“偶数卡”和“辅音卡”。
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找到反例。

人类的直觉往往只会寻找能证明自己假设的证据,却忽略可能推翻假设的反证。
这就是 确认偏差。

健太苦笑着说:
“啊……我好像在SNS上也总是只看自己喜欢的观点,结果就越来越偏。”

归纳与演绎的“桥梁”

彩香总结说:

“归纳是 提出假设的能力,演绎是验证假设的能力。
如果只用其中一个,就会偏颇。真正重要的,是在两者之间来回切换。”

健太点点头。确实,无论是在生活、学习,还是在职场、人际关系中,我们都需要:
•从小经验和失败里“总结规律”(归纳)
•在规律的前提下“推理检验”(演绎)
•再用新的观察和实验“对照现实”

思考就这样被不断更新。

结尾:真正的聪明是什么

彩香的最后一句话让健太印象深刻:

“真正聪明的人,不是永远正确的人,而是能在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,及时修正的人。”

健太笑着说:
“那我今天就开始练习这种‘聪明’吧。”

咖啡馆的窗外,夕阳洒进来,把两人的对话映得格外温暖。

コメント